年末回顧,今年各大媒體上關於初創企業的報道總與「錢」脫不開關係。
年頭,大量熱錢湧入,Startup在一年甚至數月內完成3至4輪融資已不是「新聞」。但諷刺的是,10月過後,初創公司「倒閉潮」湧現,包括不少在一年之間融了數千萬美金的公司。
在這串「死亡名單」之中,內地O2O(離綫商務模式)公司佔了大半。而行業同質化嚴重以及「燒錢」無度成其主要「死因」。近年O2O大受創業者及投資者歡迎,從Call車、叫外賣到上門洗車、醫療,在內地遍地開花。然而,引導用戶從綫下轉移到綫上消費不易,O2O公司在融資後都會將資金用於補助用戶,幫助其轉變消費方式。
當O2O過度火熱時,所有創業者都聚集在同一市場,同類競爭之下引發的低價戰,導致創業者揮霍無度,幾輪融資在短短幾月內便已「燒」光。用戶皆為利往,O2O公司「燒」完錢後,用戶又回歸綫下。留不住用戶自然無法達成向投資者保證的目標,只好關門大吉。
這些案例可看作目前整個創業生態的縮影——創業者對產品方向和融資目的尚未明朗,我認為香港的初創企業應引以為鑑。在開發產品前,創業者應明確產品的市場需求,切忌為迎合投資人口味而創造「偽需求」。
融資不代表成功,其目的是讓企業有足夠資源達至下一個里程碑。「燒錢」應該用於教育用戶而不是與對手爭佔市場。畢竟所有產品到發展後期較量的是細緻化經營,吸引到用戶為產品「埋單」才是持續發展之本。反而「燒錢」卻燒不出未來。